问:61. 怎样理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?
答:《建议》指出,要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”,并从城市更新、城市治理、城市协调发展等方面作出整体部署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、提升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,并取得历史性成就。2019年底,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0.6%,城镇成为承载人口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城镇化率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,城镇化建设将同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。在此大背景和大趋势下,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,遵循客观规律、破解突出问题,显著提升城镇化质量,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安全健康、较高品质的城镇生活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。
第一,坚持以稳业安居为方向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需要统筹深化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,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稳业安居,更好满足他们融入城市的期盼。着眼于“留得下”,有序放宽城市落户限制,健全“人地钱挂钩”机制,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,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权益。着眼于“过得好”,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,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切实解决好新市民安居问题,提高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
第二,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需要统筹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,进一步发展提升都市圈和壮大城市群,从而优化人口、产业和城市空间格局。以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为重点,健全多层次协调机制,完善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,促进市场监管统一互认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、生态环境共保共治,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。同时,以轨道交通建设为先导,打造“1小时通勤圈”,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圈,建设现代化都市圈。
第三,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需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,合理确定城市规模、人口密度、空间结构,以破解“大城市病”为着力点,引导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集约发展;以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抓手,提升各类城市功能品质;突出补短板强弱项,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。
第四,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为指引推进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需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,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,统筹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,持续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,普遍推动建设宜居、韧性、创新、智慧、绿色、人文城市,在规划导向约束、强化空间治理、稳健有序开发、优化行政区划设置、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,推动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城市。